異鄉撲鼻
引言
每當我們要到其他城市上學或工作一段很長時間的時候,都可能偶然會想起家鄉那念念不忘的某一味,想要嚐上一口以解鄉愁。更遑論是獨自離鄉背井的東南亞新住民呢?「惟有門前鏡湖水,春風不改舊時波」,對於新住民來說,就算生活環境發生多大的變化,唯一不變的只有心底裡對「鄉」的嚮往。
早期他們藉由電話卡、照片、信件,與家鄉產生連結。隨著科技的進步,新住民有了能更方便與親友聯繫的途徑。當新住民與同鄉好友一起製作家鄉料理、品嚐思念中的家鄉菜的同時,亦能透過社群媒體和其他好友們一同分享他們製作的家鄉菜與喜悅。但科技再怎麼進步,也無法取代與親人見面的溫度。
東南亞新住民普遍是隻身一人獨自來臺,而且親友都不在身邊,容易在陌生環境下感到迷茫、無助、焦慮與不安,所以我們希望透過照片、語音來闡述新住民的故事,紀錄下新住民在一起享用家鄉美食的時刻,縈繞出「家」的溫馨感覺;第二部分的互動遊戲,讓觀展者更加瞭解東南亞香料以及美食小知識。透過這次展覽,希望能對新住民們給予百分的尊重,並使彼此更加認識。
異鄉思懷站
文/攝影:劉瑀恩、潘榮泰
一封來自一千七百公里遠的思念,一字一句,滿滿的想念
越南與台灣的距離是一千七百零九公里;搭飛機需要花將近四小時的時間。
在以前那個年代,嫁來台灣的新住民們沒有網際網路,沒有智慧型手機,只能使用信紙以及IF卡與家鄉的親友們聯繫......。
致爸媽
你們在越南過的好嗎? 弟弟妹妹們有認真唸書嗎?我在台灣過得很好 ,公婆跟老公對我也很好,我很想越南的一切,每當想念你們的時候我都會做我最喜歡春捲來吃,我住的村子也有很多嫁過來很久的同鄉,我們都會趁假日聚在一起做料理,也會一起吃飯,你們放心,明年過年我會回去的......
FACEBOOK 崛起,家人之間沒距離
金英小姐
隨著時代的轉變,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,其中FACEBOOK成為了讓她們分享日常生活與抒發心情之處。發文,不單單只是分享生活,更是一種表達鄉愁的管道,同時也讓遠在家鄉的親友們知道: 我過得很好,請不要為我擔心。
民國83年,金英從胡志明市遠嫁台灣並居住於屏東,目前55歲並育有一雙兒女。
對金英來說細雨濛濛的西貢、海鮮煎餅的滋味,如同記憶中的美好滋味,金英說:以前我媽媽在下雨的時候,就常常做海鮮煎餅來吃,而且就是要一家人一起吃,一夥子一起包才好吃。
金英表示:現在智慧型手機跟網路通訊極為方便,想到以前還要花錢買預付卡,心理捨不得打國際電話,那時對家人的一句問候,可真是不簡單阿。現在臉書能夠即時分享生活,甚至還可以直播,無論是即時通話、傳遞訊息、網路視訊都可以,並且不需要額外的費用,如此一來思念有了新的傳達方式,如常地分享日常,金英也能夠向家裡報平安。
金英可以說是一個喜歡記錄生活的人,同時她也是不折不扣的行動派,時常與親朋好友們分享生活,尤其是今天煮了甚麼料理,透過臉書貼文的功能,能即時與他人互動,人們為何要發文?為何要分享?相信跟金英一樣,是在這平台上穩定另一個社交網絡與連結。
因為社群媒體平台的興起,人與人之間似乎超越了距離,有了即時通訊、視訊通話、線上直播,似乎與娘家不再那麼遙遠,有了貼文、分享等功能,親朋好友能互動往來、知悉彼此近況,社群媒體記錄了二十一世紀人們的關係,如通金英仍然在臉書上活躍著。
【About the images】:
B-2-1(3)
Banh xeonha (家裡煮的越式煎餅)
Trờimưa an bánhxèothìngon á. (下雨天吃越式煎餅很好吃啊!)
Ngon chi ơi (姐姐,很好吃喔!)
Bánhxèonhìnngonchứbộ (越式煎餅看起來當然好吃啊!)
B-2-1(4)
Cha gionha (在家煮的炸春捲)
B-2-1(5)
Ngonvậy chi (好吃)
大家聚在一起吃家鄉菜
我好像...回家了
對你來說,家鄉味是甚麼呢?是充滿八角香的滷肉飯、夜市的肉圓,還是家裡巷口的蚵仔麵線,又或是阿嬤最喜歡煮的滷豬腳 ? 對她們來說,每一道家鄉菜,浮現起種種回憶,回憶又串聯著自己所愛的人,雖隔著廣闊的海洋,她們的心隨著鄉味都飄回了家裡,掛念著親友,想起了小時候過節所有親友聚在一起吃飯、聊天的畫面;在台灣的她們,都會趁著假日與其他同鄉的朋友們聚在一起煮家鄉菜,一起聊天解鄉愁。
武小姐
阿惠,今年42歲,22年前從越南芹苴遠嫁來台,目前居於屏東高樹,並育有一子且從事農業。
阿惠有六個兄弟姊妹,因此自小家中就是熱鬧,特別是用餐時刻,一家人會聚在一起,享受美好的優質時光。阿惠表示:吃飯就是要大家一起吃才好吃,團圓與相聚,那種人們在一起談笑風生的感覺,就是一個重要的氛圍。
阿惠表示:自己隻身來台,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,因此有一群同為越南人的姊妹淘,彼此相互扶持、照顧、陪伴,是格外開心的,用台語來表示就是:揪感心欸!尤其是二十多年前的台灣,要取得魚露或越南香料,其實是不容易的,並不像現在大街小巷都能買的到,而是要透過姊妹們彼此回去,互相輪流帶東西回來,以解舌尖上想念的顫抖。
家鄉,是長期居住並具有認同感的地方,對你來說家鄉為何?思念總在離開之後伴隨而生,想念的是市場的叫賣聲還是巷口的早餐店嗎?向習以為場日常告別,便會深感惆悵吧,這就是鄉愁吧!
對新移民來說熟悉人情味、氣味、口味,皆是母國獨有的生活方式,無論是獨有的香料或醬料,總能勾勒起腦海中的種種回憶,如今身在異地,盼望卻是無法隨時企及的。
遠渡重洋來台,一生都是在流動與遷徙,周旋於兩地親人間,雖僅有一洋之隔,卻綿延著數千公里的思念與哀愁,其往返兩地間都是掛念,兩個家哪個是回、一個是去,心繫哪一頭?
阿惠兒子兩歲生日,照片中餐點即為越南酸辣米線,當時因越南米線不易取得,便由台灣米線作替補,料理中的香料則是透過親朋好友往返越南互相幫忙購買而來。
圖上為圖下陳女士之女,而圖左圖右皆為阿惠在台新移民姐妹,並且至今都有連絡,至今已是二十餘年的姊妹情。
圖中同樣為阿惠好姊妹之一,至今仍然是相互扶持,不時一起煮道地的家鄉菜。
蔡小姐
來自印尼雅加達的阿眉,今年45歲,22年前與丈夫阿宇結為連理,目前居於桃園龍潭,並育有一子一女。
阿眉有三個兄弟姊妹,排行家中老二,自小家中的氣氛總是特別熱鬧,每到節日,全家人更是會聚在一起做美食料理,尤其是過新年的時候,住在印尼加里曼丹的阿姨們都會來到雅加達的家,一同聚餐聊天,從小時候的糗事,聊到出社會後的煩惱,這是阿眉最印象深刻的家鄉畫面。
阿眉原本是一位機車零件公司的秘書,工作輕鬆且薪水優渥,一場突如其來的暴動,讓她原本的生活變了調。
1998年的印尼排華暴動,眼看著家附近的華僑女性一個個遭受迫害,新聞每日循環播報著排華暴動的消息情況,阿眉被迫辭掉自己的工作,留在家保護自己,也保護家人。認識的在台親友問了一句:「要嫁來台灣嗎? 姑姑幫你介紹對象」,失去經濟來源的阿眉為了維持家中生計,便一口答應,要離開印尼的前一天,她向母親學了好多家鄉料理。她害怕,忘了家鄉的味道……。
到了台灣後的阿眉,家鄉的料理讓她能懷念家鄉,與同鄉一起吃飯更成了她解鄉愁的方式,阿眉說: 「大家聚在一起吃飯,就像在印尼的時候一樣,我好像….回家了」。
阿眉與在台的同鄉新住民朋友一同聚餐,並將飯菜放在葉子上,這是印尼的傳統飲食習慣,這樣的聚會充滿了令人懷念的家鄉味
照片中的印尼料理是大家一起準備的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拿手菜,有人負責沙嗲,有人負責酸菜湯 SAYUR ASAM,有的人負責黃薑飯NASI KUNNING,好不快樂!
一邊吃著大家一起擠在小廚房裡花了3個小時準備著家鄉菜,一邊聊著在家鄉的各種回憶。
阿利小姐
來自中越廣義的阿利,在胡志明市工作時而丈夫相識,而後結為夫妻並來到台灣,今年43歲並育有兩個女兒,現居港都高雄。
阿利平時與丈夫經營白糖粿的小店,飄香60年的小攤由夫婦倆攜手經營,為大高雄地區數一數二的名店。阿利表示:偶爾能跟三五好友們相聚,說著熟悉的越南話、吃著道地的家鄉菜時,頃刻之間工作的壓力都沒了,除此之外也能排解思念的感覺,姊妹們彼此都來自越南,皆在台灣落地生根,能夠相遇真的不簡單,一起享受熱鬧、相互扶持,就是彼此最大的慰藉。
鄉愁究竟是甚麼,或許可以用遙不可及來形容,因此人們在異地時,便會追求熟悉的感覺,在未知的地方尋求共感與連結,在異地拼湊、再現腦海中母國的一切,在當下這個場域、時空,彷彿真的回到家了……,大家都說著越南語、沾著魚露、更能做最真實的自己。
阿利說:久久才休息一次,剛好朋友也有空,我們就會做春捲,平常彼此都很忙碌,只要有一起做料理或出遊的時候,就會透過照片去紀錄生活
圖中是阿利與姊妹們的聚會,圖左兩位皆為阿利的朋友,阿利為圖右的左邊那位,然而他們正在享用越南的春捲。
香料互動站
撰寫/設計:江柏儀、顏嘉萱、陳展紅、呂亭萱
© 2021/7